沉积地层古生物综合实习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1231913 学分 2
英文名称 Geological Excursion on Sedimentology, Paleontology and Bisotratigraphy
先修课程 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等
中文简介 本课程是在以前的综合地质实习(2020年以前在三峡地区、2020年以后在贵州地区)基础上建立的、为地质学专业学生学习沉积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野外实践性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包括:1)通过实地地质剖面的观察,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知识;2)通过对若干条剖面的实地考察,让学生认识主要沉积岩石类型、沉积结构和构造,以及主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分析和判定沉积相的类型和地层剖面所展示的地层发育序列和变化,了解和认识华南扬子地块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3)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沉积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并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技能。
英文简介 This is a practical course for students in majors of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on sedimentology, plaeontology and biostratigraphy, including a 10-day field excursion to visit geological sections  ranging from latest Protozoic to Triassic in South China and the geoparks.
开课院系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成绩记载方式  
通识课所属系列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参考书
教学大纲 1)通过实地地质剖面的观察,使学生能更好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地质学基础知识;2)通过对若干条剖面的实地考察,让学生认识主要沉积岩石类型、沉积结构和构造,以及主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分析和判定沉积相的类型和地层剖面所展示的地层发育序列和变化,了解和认识华南扬子地块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3)通过本课程的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沉积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并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工作技能。
第一讲:概论 (8学时)
1、沉积与环境:沉积和沉积相
2、生物与环境:化石和沉积相
3、地层与地质时间:沉积地层和生物地层
4、中国古地理环境变迁
此部分内容为实习前的大课教学,围绕野外实习所需要掌握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野外工作规范要求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
第二讲:雪球地球华南地区新元古界南华系-震旦系(成冰系-埃迪卡拉系)路线剖面(1天)
认识华南地区台地相-斜坡相过渡区的新元古界南华系(成冰系)-震旦系(埃迪卡拉系)的沉积发育序列特征和生物特征。
第三讲: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寒武系和凯里生物群)(1天)
1)华南地区台地相-斜坡相过渡区寒武系九门冲组、变马冲组、杷榔组、清虚洞组、凯里组、甲劳组和娄山关群的沉积发育序列和特征,以及化石生物群。2)苗岭统(Miaolingian Series)和乌溜阶(Wuliuan Stage)界线层型(GSSP)剖面。
第四讲:乌当地区奥陶系-志留系(2天)
乌当地区奥陶系-志留系沉积发育序列和生物化石类群
第五讲:泥盆系 (2天)
1)贵州独山大河口中下泥盆统路线;2)卢家寨-白虎坡上泥盆统-下石炭统路线;3)下司-打寨-马道上泥盆统沉积相变路线
第六讲:石炭-二叠系(2天)
独山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发育特征和生物化石类群,包括:1)下司-上司下石炭统路线;2)独山-平塘上石炭-下二叠统路线
第七讲:三叠系--大绝灭之后的复苏和辐射演化(2天)
关岭新铺三叠系剖面的沉积特征和关岭生物群
老师现场讲解分析以及通过学生野外地质剖面自主观察,实测等,从中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现场解答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多种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考试方式:提交实践研究报告和小班讨论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2) 成绩评定范围:实践研究报告占30%,小班讨论报告占30%,学习态度占30%,组织纪律占10%。
(3) 学习态度判断标准包括:在路线剖面观察中是否认真、积极主动观察和进行相关的野外记录,是否能够吃苦耐劳和野外观察记录是否规范等,以及在小班讨论中是否认真进行小组讨论等作为学习态度判分依据之一。
(4) 组织纪律判断标准包括:是否有组织纪律性,是否遵纪守法。
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