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专题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036010 学分 3
英文名称 The Forms of Folklore
先修课程 无。
中文简介 本课程探讨民俗学中的基础概念和分类,在涵盖口头、物质及行为等民俗学主要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中心,在每一类别中,将深入研究叙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诗歌形式(民歌、史诗、叙事歌谣)等子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课堂汇报以及实地考察,学生将基本掌握民俗学的主要知识,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一个生动的入门途径。
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explores the foundational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in folklore studie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lture. Topics include the three primary categories of folklore: verbal folklore (folk literature), material folklore, and customary folklore. Within these categories, we will examine subtypes such as narratives (myths, legends, folktales) and poetic forms (songs, epics, ballads). Through case studies, interactive classroom discussions, and field trips, students will gain both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folklore studies and firsthand exposure to Chinese folk culture. This course seeks to balance academic rigor with cultural enrichment, providing an engaging introduction to both folklore studies and Chinese heritage.
开课院系 教务部
成绩记载方式  
通识课所属系列  
授课语言 英文
教材
参考书
教学大纲 ? 介绍民俗学的基本类别和概念。
? 重要民间文学类型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 通过国际生课堂汇报与评议,鼓励跨文化的民俗研究与讨论。
本课程为国际暑期学校课程,为两周密集讲授型课程,共 50 学时,十个专题,每专题五学时,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节:理解民俗——定义、分类与学术视角
课程描述:通过探讨“民俗”的定义及其学术背景,初步介绍民俗学的研究领域。课程涵盖民俗内容的主要分类以及民俗学作为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民俗作为文化现象与作为学科的区别。基本议题包括:民俗学中“民俗”的概念如何演变?民俗学的基本分类有哪些?有何意义?等。

第二节:叙事体裁——神话
课程描述:讲解神话的定义及其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性,研究神话分析的历史、文化与结构方法。基本议题包括:什么是神话?在中国语境中,这一定义有何复杂性?不同研究方法如何深化我们对神话的理解?

第三节:叙事体裁——传说
课程描述:区分传说与神话的定义和功能,探讨传说的社会功能,并通过案例研究讨论研究方法。

第四节:叙事体裁——民间故事
课程描述:探讨民间故事的特点以及其与神话和传说的关系,学习民间故事的形态学分析和文化比较方法。

第五节:诗歌形式——民歌与史诗
课程描述:研究民歌和史诗,分析其定义、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第六节:物质民俗——工艺与民俗艺术
课程描述:介绍物质民俗的范围,分析传统中国社会的民间艺术、建筑和日常器物。

第七节:习俗民俗——仪式与节日
课程描述:重点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和仪式,通过案例研究和影像资料了解其实践形式和文化意义。

第八节:民俗收集——田野工作的历史与方法
课程描述:介绍民俗收集的历史发展及实践方法,包括观察、访谈和记录等技能,并讨论田野工作中的伦理问题。

第九节:民俗研究方法——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
课程描述:探讨民俗学的两大研究方法,分析历时性研究如何揭示民俗的演变,以及共时性研究如何关注民俗的社会功能。

第十节:总结与讨论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参与关于民俗学跨文化研究案例的讨论。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随堂报告与讨论以及实地考察结合的方式进行。
考核方式:课堂展示:30%;书面作业:30%;课堂参与:40%
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