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号 |
12634180 |
学分 |
1 |
英文名称 |
The Grand Canal and Beijing |
先修课程 |
无 |
中文简介 |
本课以大运河与北京城关系为主题,通过系列运河发展变迁和北京城建设关系的报告,结合运河水源地、园林庙宇、桥梁闸坝、行船体验等实地参访考察,沉浸式体验和探究中国古代漕运制度、水利技术、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等演变过程,学习历史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理解和学习世界遗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应用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
英文简介 |
This course t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and Canal and Beijing as the theme. Through a series of lectur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an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City, combined with field visits to water sources, gardens, temples, bridges, dams, etc, this course immersive experiences and explor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ancient water transport system, water technology, cultural landscape, historical blocks, etc. To learn the relevant theories, knowledg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to understand and learn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blocks. |
开课院系 |
城市与环境学院 |
成绩记载方式 |
|
通识课所属系列 |
通选课 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
授课语言 |
中文 |
教材 |
|
参考书 |
|
教学大纲 |
本课通过系列专题报告、文献阅读、实地参访学习和小组研讨等教学活动,建构多位一体的游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角度、沉浸式、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能力,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升教学的长期效果。
本课程34学时,包括课堂讲座10学时、实地参访24学时。 有四次课堂讲座,主要讲座内容包括历史上的流泉与北京城、三山五园水系与文化景观、北京城内漕运河道与仓储空间、元明清通惠河与北运河及其水源等内容,以及一次文献导读/小组研讨。每次课堂讲授研讨2学时,共10学时。 实地参访8次,主要参访地包括(1)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白浮泉遗址);(2)颐和园;(3)长河、广源闸、万寿寺、(4)五塔寺、畅观堂;(5)什刹海、郭守敬纪念馆(汇通祠)、玉河古道遗址、南新仓遗址;(6)明城墙遗址公园;(7)通州三教庙(燃灯塔)、石坝遗址、大运河森林公园(8)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每次约3学时,共24学时。
本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报告课堂讲授、小组课题研讨、实地参访。课题讲授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小组课题研讨,主要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探究,并进行课题汇报;实地参访,主要在教师带队和指导下师生共同开展实地参访调研活动。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三个环节:课程参与、小组课题、课程报告。 本课程的成绩组成,相应由三个部分组成:课程参与40%+小组课题30%+课程报告30%
|
教学评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