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号 |
21130024 |
学分 |
2 |
英文名称 |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ory and Frontiers |
先修课程 |
微观经济学(初级),计量经济学(初级) |
中文简介 |
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课程分为两大模块:模块一(第1-10周)聚焦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热点问题;理论基础包括外部性、市场失灵、环境资源价值评估、环境政策工具等;热点问题包括环境与农业、健康、贸易、贫困、不平等等发展议题的相互关系。模块二(第11-16周)关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如何使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具体环境介质(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 |
英文简介 |
This course explor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wo major modules: Module 1 (Weeks 1-10)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hot topics in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nclude externalities, market failures, environmental resource valu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ools. The hot topics cover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ssues such as agriculture, health, trade, poverty, and inequality. Module 2 (Weeks 11-16) emphasize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exploring how to use modern econometric technique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 (e.g., air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bio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
开课院系 |
现代农学院 |
成绩记载方式 |
|
通识课所属系列 |
|
授课语言 |
中文 |
教材 |
|
参考书 |
|
教学大纲 |
本课程旨在通过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学习、实证研究工具的应用以及现实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环境社会责任。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紧迫性,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第二,批判性思考。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识别问题的多维度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反思现有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基于证据的创新解决方案。第三,实践能力与工具应用。掌握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实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工具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
第1周:环境和发展经济学概述。内容包括全球环境问题概述,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环境与经济的权衡等。 第2周:外部性和市场失灵。内容包括外部性,公共品,公地的悲剧,效率,成本和收益,市场失灵等。 第3周: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内容包括显示性偏好,陈述性偏好,市场价值法,交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意愿支付法、选择实验法。 第4周:环境政策工具。内容包括命令和控制,环境标准、排放限制,庇古税,排污权交易,科斯定理,交易成本等。 第5周:环境和农业。内容包括土地退化,水资源消耗,化肥与农药,农膜,秸秆焚烧,水土流失,农业碳排放,绿色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等。 第6周:环境和健康。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极端天气冲击,居民适应性,疾病负担、医疗成本等。 第7周:环境和贸易。内容包括污染避难所假说、碳泄漏、碳转移,资源诅咒,碳边境调节机制,绿色贸易壁垒等。 第8周:环境和贫困。内容包括贫困如何加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如何加剧贫困,环境生态项目如何起减贫作用等。 第9周:环境和不平等。内容包括污染分布的不平等和环境政策的分配效应等。 第10周:环境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包括环境分权,环境制度改革,利益集团,国际气候谈判、南北分歧,气候融资等 第11周:研究设计和因果推断。内容包括准实验设计和因果推断方法,匹配,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断点回归等 第12周:空气污染。内容包括研究空气污染常用的准实验设计,上风向污染,逆温层,流通系数,政策冲击等。 第13周:水污染。内容包括研究水污染常用的准实验设计,上游流域的污染排放,企业选址,政策冲击等。 第14周:气候变化。内容包括气温和气候变化建模,截面数据回归,模拟仿真,高频面板数据,适应性,社会成本碳定价等。 第15周:生物多样性。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定义,重要性,威胁因素,保护措施以及相关案例等。 第16周:小组汇报。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研究设计或初步实证结果,教师与同学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80%),还包括文献阅读(10%)和讨论(10%)
课堂出勤:10% 课堂参与:10% 小组汇报:30% 期末论文:50%
|
教学评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