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社会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3131360 学分 2
英文名称 Ethnicity and Society
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民族与社会”课程,是北大社会学系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选课。是一门带有通识教育性质的基础知识课程。
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族群国家,种族与族群关系、民族主义运动自近代以来始终是世界性的大问题,近年来各国的战争、内战、社会冲突或多或少都与族群问题密切相关。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已超过1亿,民族自治地约区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4%,在国外政治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支持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巩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需要中国的大学生多了解一些有关民族、族群问题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分辨能力。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同时系统介绍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并结合现代化进程来讨论民族关系在今天世界上的演变。在基础理论的来源上,我们注意融会贯通几个方面的理论精华和知识积累,一是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二是吸收欧美各国关于族群和族群关系的理论,三是前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实践;四是印度等其他国家在“民族创建”过程中建立“民族认同”的经验。
课程的学科背景是社会学的种族与族群研究,同时也广泛吸收了其他学科(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国际关系等)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观点。课程体现了社会学民族研究的10个主要特点:(1) 强调对现实社会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2)注重族群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3)注意结合个人与集团两个层次;(4)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5)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6)注意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7)注重实证研究;(8) 结合国家有关政策的研究;(9) 结合区域发展研究;(10)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所以是一门兼顾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系统介绍了各国的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系的目标,也介绍了与民族问题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专题和衡量一个具体地区民族关系的量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则围绕这些专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通过美国、苏联、中国的大量统计资料和各类调查数据来介绍这些研究方法和量化指标的实际应用。可以使学生从理论、方法到具体研究专题系统掌握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

英文简介 This is an introduction course offered to seni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course provid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have been the central issues since the 19th century.  Today, most countries are multi-ethnic nations, due to historical heritage or recent migration flows.  Many social conflicts, civil wars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ethnic struggle and nationalist separatism.  In China, there are also separatist movements in Tibet, Xinjiang and other minority region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nation” and “ethnicity”, to learn the classical theories o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re very important to students.  
This course represents the basic 10 characteristics of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s below:
(1) Focusing more on current ethn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historical situation,
(2) Study both group and individual levels.
(3) Focusing more on ethn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each group.
(4) Preferring more comprehensive, multi-factor analyses .
(5) Study the dynamic process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
(6)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7) More emphasizing empirical case studies
(8) Policy implications in ethnic relation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9) Connecting group stud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10) Consider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This course gives equal attention to both theori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introduces the ethnic rel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situation in China. Besides ethnic stratification and group identity are two major aspects, a number of specific issues in traditional ethnic studies are also discussed.
开课院系 社会学系
通选课领域 b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民族社会学,马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
《民族与社会发展》,马戎,民族出版社,2001;
《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马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谢立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参考书
教学大纲 向学生系统地介绍社会学在种族、族群和民族主义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统计指标、经典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当今世界各国的民族问题发展态势以及中国目前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些有关民族问题的基本知识将丰富学生对于社会变迁中民族问题的理解,有关的专题研究方法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或在其他部门的就业也有一定应用性价值。
1. 课程介绍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北大出版社,第1-34页。
费孝通,1997,“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马戎,2010,“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第177-195页
  
2. 族群、民族的定义与族群认同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35-67页。
斯大林,1920,“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第286-305页.
宁骚,1995,《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26页。

3. 族群意识、“民族”认同与“民族构建”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68-111页。
费孝通,1988,“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58-187页。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2000,《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6页。
班纳迪克?安德森,2003,《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F. 格罗斯, 2003,《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第19-131页。

4.近代中国多族群国家的形成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112-145页。
王桐龄,2010,《中国民族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
王柯,2001,《民族与国家——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谱系》,中国社科出版社。
罗志田,1998,《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第1-91页。

5.处理族群关系的社会目标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146-199页。
列宁,1913,“民族问题提纲”,《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第236-244页。
斯大林,1912,“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289-358页.

6.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北大出版社,第200-230页。
马戎,2010,“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7.  族群的社会、经济分层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231-296页。
马戎编,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大出版社,第126-147页.
马戎,2009,“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和族群差异”,《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 各族群集团的人口差异、迁移与族群关系
马戎,“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马戎,1996,《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第49-158页。
马戎,2007,“南疆维吾尔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

9. 民族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356-395页。
斯大林,1950,“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第501-538页.
列宁,1913, “自由派和民主派对语言问题的态度”,“给斯?格?邵武勉的信”,《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民族出版社,第211-214页;第253-256页.
马戎,2007,“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双语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马戎,2011,“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中国藏学》2011年第2

10. 城乡居住格局、族际通婚与族群关系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396-431页,第432-462页。
马戎、潘乃谷,1989,“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汉民族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马戎,1995,《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同心出版社,第293-331页,第396-432页.

11. 族群平等和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
马戎,2004,《民族社会学》,第463-536页。
马戎编,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大出版社,第337-348页,第349-371页,第372-393页,第394-410页
宁骚,1995,《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51-317页。

12. 少数族群的发展与现代化
费孝通,1981,《民族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28-63页.
费孝通,1987,《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戎,2007,“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J. 哈贝马斯,2002,《后民族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厄内斯特?盖尔纳,2002,《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安东尼?史密斯,2002,《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埃里?凯杜里,2002,《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

14.族群关系发展前景的展望
马戎,2008,“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马戎,2008,“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2008年第1期。
马戎,2010,“21世纪中国是否存在国家分裂的风险”,《领导者》2011年2月刊、4月刊

15.课程总结与讨论
S. 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本课程以本科生为对象,形式为教师讲课与学生发言讨论相结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预先指定的阅读材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行选择和扩大课下的阅读范围,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本课程在本学期共15周。
课程成绩将根据学生在课堂发言与讨论(20%)和期末考试(80%)的表现和水平给出。
教学评估 王娟:
学年度学期:16-17-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4.44,教师推荐得分:4.44,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17-18-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4.36,教师推荐得分:4.31,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18-19-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66,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19-20-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46,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0-21-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47,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1-22-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56,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2-23-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34,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3-24-2,课程班:民族与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