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333331 学分 2
英文名称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a
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课程宗旨:
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有自身发展的因素,更因为西方现代化和殖民运动的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制度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本课程所讨论的现代中国的建立过程,包括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涉及国家基本政治制度、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关键人物的探讨,试图给学生建立起认识现代中国的新视野。
英文简介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tate of modern China consists not only its specific factors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western moderniz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colonial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which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fluence and promote each other.
Discussed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s of the modern China, including three stag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volving the basic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nation, the important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and the discussion of key figures,. We try to help students set up a new vision of modern China.
开课院系 哲学系
通选课领域 c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保教立国,干春松;
晚清的立宪团体,茅海建;
我史鉴注,茅海建;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
中西体用之间,丁伟志;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陆胤;
劝学篇,张之洞;
章太炎全集(第四卷),章太炎;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汪晖;
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新民说,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梁启超;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转折,张灏;
梁启超思想的东学背景,张灏;
军绅政权,陈志让;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
五四运动史,周策纵;
《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
最后的儒家,艾恺;
《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周策纵;
戴季陶集,桑兵;
《关于中国文化本位的宣言》;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
读书杂志与中国社会史论战,赵庆河;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三民主义,孙中山;
《新启蒙运动》,张申府;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
《政道与治道》,牟宗三;
《中国历代政治的得失》,钱穆;
道德理想主义,牟宗三;
《学术与政治之间》,徐复观;
为中国文化告世界人民书》,唐君毅等;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河殇》,苏晓康等;
《八十年代访谈录》,查建英;
《孔夫子与现代中国》,陈来;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魏斐德;
《通三统》,甘阳;
康有为思想研究,萧公权;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暂无
第一讲:帝制的崩溃和现代国家的兴起
晚清帝制在洪秀全起义和西方的冲击下面临空前的危机。传统的政治秩序面临根本性的危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王朝政治格局逐渐为民族国家体系所取代。中国开始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讲:康有为的变法运动和政治主张
康有为提倡变法自强,他建基于公羊学的思想而确立三世说,从而为儒家与西方思想之间建立起融合的平台。他主张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建立孔教会,他对民族国家和王朝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其独特的理解。
第三讲:中西体用关系的流变与张之洞的政治、文化主张
面对中西问题,晚清的思想界主要是通过传统的体用、主辅关系来处理的文化本位和外来文化之间的问题。而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是这个范型的最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一直影响到198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
第四讲:晚清的民族主义与章太炎的国家学说
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问题,革命派借助种族民主主义来激发革命热情,而文化民族主义试图寻找新的建国方案。章太炎的思想有其复杂性,但他对民族主义的阐发和对于国家的认识具有同时代人所不具备的深刻性。
第五讲:梁启超与中国思想转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梁启超的思想复杂多变,自1903年前后他开始与康有为思想有所区分,他提出的“新民“思想试图用西方现代的观念来改造中国人。然而到1910年代的末期,他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开始反思西方文明,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滥觞。
第六讲:民国初年的共和危机和军阀政治
中国民国的成立,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得以确立,但是政治体制和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因此,复辟运动和军阀的割据实际上瓦解了共和。
关于清帝逊位、临时约法等宪法危机和军阀政权的特点的分析,是理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关键。
第七讲: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与三民主义
孙中山晚期逐渐接受列宁式的政党方式来改造国民党,因此形成了国共合作,而他的思想也逐渐系统化为三民主义。他对于民族、民权和民生的思考有许多灼见,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内容。
第八讲:新文化运动及其后果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陈独秀和胡适在现代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是这一讲的重点。
第九讲:文化保守主义:梁漱溟的文化选择和乡村建设思考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刺激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其中的挑战者包括杜亚泉、学衡派,然而最具影响力的则是梁漱溟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他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出发,认为中国社会的重建应该立足于社会,因此提出乡村社会建设的理论并加以实践。
第十讲:戴季陶和国民党的文化战略
结合国民党文化战略中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可见这是他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论战的核心。
第十一讲:社会史论战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晚清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就开是传入中国,而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中国获得传播。然最初的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和互助主义等社会思潮并不能有清晰的分界。
通过社会史的争论,人们逐渐用社会发展史来理解中国社会,并确立用历史唯物论的方式来分析中国社会问题,而这些分析框架对于现代中国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第十二讲:新民主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建国理路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开始创构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一是对五四运动进行反思,在文化上确立其大众化的方向,而在政治上对中国革命的独特性,以及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都有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建国之路。
第十三讲:1949年之后的毛泽东哲学
1949年之后,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一方面,他确立起中国在世界格局里的独特定位,提出了第三世界的理论;另一方面,他又主张继续革命,从而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如何思考毛泽东的晚期思想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极为关键。

第十四讲:牟宗三和海外新儒学
海外新儒家是基于中国在1949年之后实际的分裂状况而出现的社会思潮,这个思潮是民国时期新儒家思想的发展。其代表人物为牟宗三,他从哲学上借助康德的伦理学试图重建儒家伦理的先天性,并由此提出他的应对科学和民主的方案,即良知坎陷和内圣开出新外王等方案,这是现代儒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家。

第十五讲:改革开放与1980年代的思想图景
1980年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之后,是一个思想解放的阶段,引进大量的西方思潮,并引发文化和政治问题的再思考。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和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的政治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得到强化。然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分化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复杂化,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思想资源。

第十六讲:古今中西问题围绕下的21世纪中国
建国和立国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建立和长期的存在是一个由建国向立国转变的过程,在当下中国如何理解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问题,如何处理古今中西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如何理解中国模式,如何思考中国的前景,将是最后要讨论的关键。
课堂讲授
论文、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相结合
教学评估 干春松:
学年度学期:17-18-1,课程班: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1,课程推荐得分:4.17,教师推荐得分:4.26,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18-19-1,课程班: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85,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19-20-2,课程班: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42,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1-22-1,课程班: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0,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2-23-1,课程班: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75,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3-24-2,课程班: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