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3632630 学分 2
英文名称 Selected reading of famous german writings on China
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中德文化关系是东西方文化内部两种核心子文化——作为欧洲北方文化的条顿文明和作为亚洲北方文化的华夏文明——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本课程旨在从德语国家知识精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揭示、阐明和佐证这种意义。本课程首先对中德文化交互关系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与德语语境中的中国图像演变脉络进行概述,以此为基础重点推介、研读和评析十八至二十世纪德语地区重要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亚斯贝斯、歌德、席勒、卡夫卡等人涉及中国及其文化的代表性著述。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中文功底,较好的英文或德文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拓展中西文化交流视野并为深化相关研究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英文简介 Sino-German cultural relationship,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two kernel subcultures with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 the german civilization as European north civiliz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as Asian north civilization – is of paradigmatic importance. To show and prove this important s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he elitist intellectuals in the german speaking countries will be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At first the course will give an outline of the china picture change in the german context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ino-german cultural relationship, and then it will focus one’s attention on the reading and studying representative works on China from 18th to 20th century written by the famous german speaking philosophers and writers, such as Leibniz, Kant, Jaspers, Goethe, Schiller, Kafka and so forth.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have to posses good reading ability in english or german language and have to know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ell. The course can  provide a sound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开课院系 外国语学院
通选课领域 e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十八世纪中国和欧洲文化的,利奇温,商务印书馆,1962,《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朱谦之,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德国思想家论中国》,夏瑞春,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卫茂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雷蒙·道森,中华书局,2006,《中德文学因缘》,吴晓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歌德席勒笔下的“中国公主”,谭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中德文学研究》,陈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中国心灵》,卫礼贤,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歌德与中国》,杨武能,三联书店,1991,《席勒与中国》,杨武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德国的汉学研究》,张国刚,中华书局,1994,《德国通史》,丁建弘,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参考书
教学大纲 请参见课程简介
本课程共计15—16次课,每次课2学时,基本内容如下(视具体情况内容和作业安排不排除微调可能);
1、第一课:导论——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缘起及中国图像在欧洲和德国的历史变迁
1)蒙古西侵开启中西交流陆上通道及至中德民族直接接触与交流
2)十五到十七世纪的中德文化交流
3)十八到二十世纪中国图像在德国的变迁及其历史背景
2、第二课:莱布尼茨(1646—1716)——中德文化密切交往的奠基人
1)莱布尼茨中国观概貌
2)莱布尼茨中国文本细读:《<中国近事>序言》和《致闵民我的两封信》
3、第三课:沃尔夫(1679—1754)的孔子观
1)沃尔夫其人其作
2)沃尔夫哈勒大学就职发言《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选读
4、第四课:腓特烈大王(1712—1786)和中国
1)“王位上的哲学家”腓特烈大王与中国关系概述
2)腓特烈书信体作品《中国皇帝遣欧使费希胡的报道》选读
5、第五课:康德(1724—1804)和赫尔德(1744—1803)有关中国的言论
1)康德选读:《中国》
2)赫尔德选读:《中国》和《中华帝国的基督教化》
6、第六课:歌德(1749—1832)和中国
1)歌德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述
2)歌德中国著述选读——以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和中国诗歌仿作为例
7、第七课:席勒(1759—1805)和中国
1)席勒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述
2)席勒诗歌《孔夫子的箴言》和戏剧仿作《杜兰朵》选读
8、第八课:黑格尔(1770—1831)《东方世界》和谢林(1775—1854)的中国观
1)黑格尔《东方世界》选读
2)谢林《中国——神话哲学》选读
9、第九课:叔本华(1788—1860)和雅斯贝尔斯(1883—1969)对儒道的认识
1)叔本华与程朱理学的接触
2)雅斯贝尔斯名著《大哲学家》选读:《孔子》和《老子》(二选一)
10、第十课: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卫礼贤(1873—1930)
1)全面介绍尉礼贤对中国古典经典的译介及其对中德文化交流所作巨大贡献
2)尉译《易经》产生世界性影响的翻译背景和前提:《<易经>德译本前言》和《中国心灵》相关章节选读
11、第十一课:黑塞(1877—1962)和中国
1)黑塞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貌
2)早期散文集《印度之行》选读:《苏伊士运河之夜》
12、第十二课:德布林(1878—1957)和中国
1) 德布林对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概貌
2)德语文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里程碑——中国小说《王伦三跃记》选读
13、第十三课:卡夫卡(1883—1924)和中国
1) 卡夫卡和中国文化接触概貌
2) 卡夫卡短篇小说《一道圣旨》和杜甫诗歌《秋兴八首》的奇特关联
14、第十四课:布莱希特(1898—1956)和中国
1)布莱希特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貌
2) 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文化作品选读:《老子西出关著<道德经>的传奇》
15、第十五课:卡内蒂(1905—1994)和中国
1) 卡内蒂和中国文化关系概貌
2) 卡内蒂接受中国文化作品选读:长篇小说《迷惘》和文论《论语中的孔子》
16、第十六课:总结——近年来本领域研究热点综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约占60%,以学生课堂讨论和小报告为辅,约占40%;
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包括考勤、课堂表现、课外作业等,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
教学评估 罗炜:
学年度学期:16-17-1,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4.84,教师推荐得分:5.0,课程得分分数段:95-100;
学年度学期:17-18-1,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4.79,教师推荐得分:4.79,课程得分分数段:95-100;
学年度学期:18-19-1,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9.56,课程得分分数段:95-100;
学年度学期:19-20-1,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7.5,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0-21-2,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9.64,课程得分分数段:95-100;
学年度学期:22-23-1,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9.29,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2-23-2,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9.17,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3-24-1,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75,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3-24-2,课程班:德语名家中国著述选读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