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史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130730 学分 2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
先修课程 无。本课程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开设,在海外反映很好。
中文简介 本课程试图把华侨华人史与移民、种族、同化、劳工、贸易、地区互动和社会变迁等大的主题、结构与进程等联系起来考察。通过总体介绍华侨华人历史和现实的基本情况,配合侨乡、东南亚、北美、澳洲、日本及其他地区等个案分析,本课程希望能够对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大陆与台港澳海外华人、华人性与身份认同、华人在当地的适应、与原籍所在地的互动等基本问题,有一个概略的、基本的和科学的理解。
英文简介 This is a general survey of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erms of their migration history, demography,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dentity formation, and cultural dynamics. The course adopt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especially of history,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and a global perspective (especially by focusing on China’s Qiaoxiang, Southeast Asia, North America, Australia and Europe). Emphases are placed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and issues: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causes of Chinese mig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olicy,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develop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mmunities,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West and Southeast Asia.
开课院系 历史学系
通选课领域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中国华侨华人学 : 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李安山、吴小安、程希主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海外华人研究论集,郝时远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王赓武自选集,王赓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书
教学大纲 培养学生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跨文化与跨族群、独立分析与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一、 导论(第1--2周): 研究对象、视角与学术回顾 (中国、所在国、海外华人社会、世界历史进程(殖民主义、冷战、全球化;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地理、人口、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 华侨、华人、海外华人)
       王赓武:《海外华人研究的地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丘立本:“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世界历史》,
1986年,第3期。
颜清湟《新马华人史研究的反思》,《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李安山、吴小安、程希主编《中国华侨华人学 : 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 》(北京市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页89-119,132-150。

二、海外华人移民历史与侨乡形成(第3—4周)(原因“推力”与“拉力”, 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 广东、福建、浙江、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 传统侨乡(闽粤)与都市侨乡;老移民与新移民、非法移民等; 华商、华工、华侨、华人、新移民、非法移民)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
 王赓武:《中国移民形态的若干历史分析》
 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三、海外华人人口分布与历史演化 (第五周,布置讨论题目) (战前与战后、东南亚与西方、苦力劳工移民与资本技术移民、再移民等)
   蔡德奇、江永良《海外华人地域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2年第1期
Amry Vandenbosch,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9, 1947, pp.80-95.
Sen-Dou Chang, “The Distribution and Occu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Geographical Review, Vol.58, No.1 (Jan.1968), pp.89-107.
Dudley L. Poston et 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round 1990”,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20, no.3 (Sept. 1994), pp.631-645.

四、海外华人阶级结构与社会组织 ( 第6周)(中国:士农工商;东南亚:工与商;西方:战前工、后商与官;战后学; 家庭、帮、会馆、商会; 地缘、血缘、方言群、业缘等)
      颜清湟:《新加坡、马来亚华人社会的阶级构成和社会地位变动》(上、下), 《南洋资料译丛》,1987年第3、4期。
      潘翎主编、崔贵强编译:《海外华人百科全书》,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
第77-80页,第83-89。          

五、中国与海外华人 (第7-8周)(封建:控制与禁止:海禁、海盗、弃民;开放、承认与吸收、利用-1942; 1960; 1877? 1893; 1912;双重国籍与单一国籍)  
     潘翎主编、崔贵强编译:《海外华人百科全书》,“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
第98-102;
王赓武《大中华与海外华人》,页222-249。
王赓武:“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 第303-319页。
Tu Wei-ming,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 in The Living Tre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e Today, ed.Wei-ming Tu,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1-34.
 吴小安、吴杰伟:《1949年后中国的华侨华人政策:东南亚个案》
吴小安:《遗忘的历史与剧变的现实:海外华人双重国籍的争论》


六、东南亚混血华人社会(第9――10周,其中一周讨论):比较历史的视角
陈志明:《涵化、族群性与华裔》,载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1-262页。
G. William Skinner, “ Creolized Chinese Socie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Histori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 ed. Anthony Reid,
St Leonards, NSW: Allen & Unwin Pty Ltd., 1996, pp.51-93.

七、美国海外华人社会(第11周):华人洗衣工与唐人街
Paul Siu, The Chinese Laundryman. A Study of Social Isol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7, 请阅读Introduction与conclusion部分。
王秀慧《种族歧视与性别:二战前美国大陆男性华人之经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6年3月,页181-227。
周敏:《唐人街》,页214-260。
王灵智、陈欣:《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八:加拿大海外华人社会(第12周):温哥华

九、澳大利亚海外华人社会(13周):新金山

十、欧洲华人社会(14-15周,其中含一周讨论):伦敦华人餐馆
本课程以教学方式为串讲、读书报告(2份)和讨论(2次)相结合;重点强调积极参与、个人能动性以及良好互动;侧重培养学生全球视野、独立分析与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附参考书目:
1. Amry Vandenbosch,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9, 1947, pp.80-95.
2. Sen-Dou Chang, “The Distribution and Occu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Geographical Review, Vol.58, No.1 (Jan.1968), pp.89-107.
3. Dudley L. Poston et 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round 1990”,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20, no.3 (Sept. 1994), pp.631-645.
4. 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 李安山、吴小安、程希主编:《中国华侨华人学 : 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7. 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8. 李其荣:《新华侨华人的职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美国与加拿大的比较》,《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2期。
9. 潘翎主编、崔贵强编译:《海外华人百科全书》,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
10. Paul Siu, The Chinese Laundryman. A Study of Social Isolatio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 王赓武:《海外华人研究的地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2. 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13. 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3-319页。
14. 刘宏、黄坚立主编:《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选》,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年,第385-393页。
15. Wang Gungwu, “The Statu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 Wang Ling-chi & Wang Gungwu (eds.), The Chinese Diaspora: Selected Essays, Vol. 1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8).
16. 王灵智、陈欣:《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7. Edgar Wickberg, “Overseas Chinese: The State of the Field”,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2002 (SF: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2).
18. 黄昆章:《近年来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对华人的影响》,《八桂侨刊》,2007年第4期。
19. 黄贤强《海外华人的抗争:对美抵制运动史实与史料》(新加坡: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2001)。
20. 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香港:三联书店,1992)。
21. Lai, H. Mark, 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1).
22. Ling-chi Wang, “The Yee Version of Poems from the Chinese Immigration Station”, Asian American Review (1976).1999)。社,2000)。
23. David Chuenyan Lai, Chinatowns: Towns Within Cities in Canada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8).
24. Ng Wing Chung, The Chinese in Vancouver, 1945-80: The Pursuit of Identity and Power((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99).
25. Wei-ming Tu, ed.The Living Tre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e Toda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6. 黄贤强编《文明抗争: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论集》,香港:香港教育图书,2005年。
27. James L. Watson, 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28. 王秀慧《种族歧视与性别:二战前美国大陆男性华人之经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6年。
29. 吴行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拿大华侨华人情况的变化》,《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0. 张秋生:《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31. 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 —— 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
32. 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33. 丘立本:“从世界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移民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86年,第3期。
34. 颜清湟:《论澳大利亚华人的历史、现状与将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35. 颜清湟《新马华人史研究的反思》,《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成绩评定为出勤、读书报告和期终作业相结合,比例为:出勤,20%;读书报告,30%;期终作业论文,50%。
教学评估 吴小安:
学年度学期:17-18-2,课程班:华侨华人史1,课程推荐得分:4.58,教师推荐得分:4.58,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