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130020 学分 4
英文名称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中文简介 本课程以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界最新研究动态,系统讲授1840年前后至1919年之前,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法制等方面的剧烈变化,目的在使修课同学对该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知识有准确的把握,加深修课同学对该段历史的认识,同时为今后进一步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十大部分,即:近代前的中国、中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边疆危机、瓜分狂潮与救亡努力、清末最后十年新政、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上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英文简介 Using an array of primary source, complemented by the latest findings in the academia, this course shall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Chinese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diplomacy, law etc in the period of 1840-1919. The course aim to forg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said period, to further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and to set a solid basis for any possible further research.
Course content consists of ten parts: 1. Pre-modern China; 2. Opium War; 3. Taiping Tian quo Rebellion; 4. The Second Opium War; 5. Self Strengthening Movement; 6. Border Crisis; 7. Scramble for Concession and its countering effort; 8. End of Qing and the Ten Year Reform; 9. 1911 Revolution and Buil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0. Beiyang Warlord Rule.
开课院系 历史学系
通选课领域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中国近代史》,龚书铎、李侃,中华书局,修订版第四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费正清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从闭关到开放》,李时岳、胡滨,人民出版社,1988年,《甲午中日战争史》,戚其章,人民出版社,1990年,《戊戌变法史研究》,黄彰健,(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0年,《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周锡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辛亥革命史》,章开沅等,人民出版社,1980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及其续编,《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上海书店,《清末教案》,《天朝的崩溃》,茅海建,三联书店,1995年,《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王庆成,中华书局,1985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及其续编,《中日战争》及其续编,《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清代职官表》,钱实甫,中华书局,1980年,《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郑鹤声,中华书局,1981年,《戊戌变法》,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学期“中国近代史”属历史学系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为历史学系两门“通史”中的一个部分,上承中国古代史,下接中国现代史。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此一时段中国历史的大要梗概,主要线索及其发展走向;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和重要前沿学术动态;了解重要的基本史实、史籍和知识点。同时,对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认知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进行基础性训练。
绪论(2学时)
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与基本线索
1、时间概念:1840年-1919年的中国历史时段,1919年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关系。教学讲授的时间范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分期与基本线索,旧史学的“王朝分期法”;1950年代提出的“三大革命高潮说”;1980年代提出的“四个阶梯说”等等。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点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定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时代特点:外力冲击;变化急剧;矛盾复杂;新旧杂陈。
三、怎样学好中国近代史
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自觉性
2、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水平
3、教材、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及各教学环节的说明
第一讲、鸦片战争(6学时)
第一节、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前中外关系的两种类别
1、亚洲藩属国体系.2、欧美国类型
二、中英矛盾的由来
1、英国对中国的早期侵略与贸易的发展(中古的丝绸与近代的茶叶,白银问题)
2、清政府的闭关政策3、鸦片泛滥与中国的禁烟4、英国政府对华战争决策的作出
第二节、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一、战争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战后的中国社会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初步确立
二、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四节、香港与澳门问题
一、香港被英国割占的历史
二、澳门历史问题
第二讲、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10学时)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一、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二、金田起义与定都天京
三、政权建设与主要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2、各项制度和措施(工商、妇女、城市、外交政策)。
四、基督教对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战争的进程
二、战争的后果
第三节、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与失败
一、天京事变
二、曾国藩与湘军
三、太平天国的后期形势
四、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第三讲、晚清统治集团与洋务运动(8学时)
第一节、北京政变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一、北京政变
二、晚清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派系
1、湘、淮集团的异同比较
2、洋务派与顽固派
3、清流派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一、促成运动兴起的几个因素
二、运动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边疆危机
一、新疆、台湾和西藏危机
二、中法战争
第四讲、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8学时)
第一节:甲午战争
一、战争的进程
二、中日议和
第二节: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1、三国干涉还辽;2、《中俄密约》;3、“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的瓜分。
4、“门户开放”政策
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第三节:戊戌维新运动
一、维新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维新运动的初步发展
1、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2、“公车上书”
3、学会组织(强学会;保国会等;戊戌及近代社团的分析)。
4、报刊杂志(《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戊戌及近代报刊的分析)。
5、“帝党”与维新派的联合
三、维新运动的高潮及失败
1、百日维新
2、北京大学的诞生及早期历史
3、改革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4、戊戌政变
5、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第五讲、义和团运动(4学时)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一、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义和团的内部情况
1、多源合流; 2、组织形式; 3、宗教信仰; 4、成员构成; 5、“扶清灭洋”
三、运动的开展
1、义和团起山东;2、直隶; 3、天津;4、北京等地区
第二节:清政府的“宣战”及宣战后的国内局势
一、西摩联军和大沽失陷
二、统治集团内部的不同动向及“宣战”决策的作出。
三、攻打使馆
四、“东南互保”
第三节:八国联军战争与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辛丑条约》
三、关于义和团评价的几个问题
第六讲、辛亥革命(10学时)
第一节、民族灾难的深重与清政府的自救活动
一、日俄战争及英国侵略西藏
二、“新政”
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三、中国同盟会
第三节:立宪运动与保路运动
一、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二、立宪派的主要活动
三、保路运动
第四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结局
一、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二、南京临时政府
三、辛亥革命结局的分析
1、伟大的历史意义;2、失利因素的分析
第七讲、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8学时)
第一节:袁世凯的军阀统治
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
二、护国运动
第二节:段祺瑞的军阀统治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艰苦奋斗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二、张勋复辟
三、护法运动
第三节、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二、新文化运动
本学期教学共计17周,周4学时,共计68学时。因为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又是基础主干课,故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另辅以教学实习、读书辅导、撰写读书笔记及作业、课堂讨论、复习讲评等教学环节。
成绩评定的主要指标: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本研究领域前沿的把握、对文献资料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进行训练。
本课贯彻全学程考察的模式。评分标准如下:期中考察(采取写读书笔记和课堂讨论等形式),期中考察占该课程总分值的30%;另有10%的分值为出勤率、课堂纪律和日常读书、听课笔记等项考察。期末考试,占课程总分值的60%,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
教学评估 韩策:
学年度学期:18-19-1,课程班:中国近代史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8,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19-20-1,课程班:中国近代史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75,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2-23-1,课程班:中国近代史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46,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3-24-1,课程班:中国近代史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75,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