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社会史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138850 学分 2
英文名称 Soci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a
先修课程 文科学生要求修过中国近现代史相关课程,理工科学生要求修过公共理论课相关课程。
中文简介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急遽、复杂的时期,中国现代社会史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加深认识社会变迁的因源与方向,培养全面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素质与方法,都极为重要。以往中国现代史的撰写与教学,社会史的内容较为薄弱,既不利于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全面了解,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就人口结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组织与动员、技术进步、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精神文化等重大社会发展要素分专题讲授,最后总结中国现代社会整合的方式与特征。课程涉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大时期,为加深基本史实、史料及分析方法的了解、把握,侧重于中华民国时期,目的是通过课程掌握中国现代发展诸要素的基本内容,并运用于认识或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变迁。
英文简介 Soci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one of the subjects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 which talks about the changes of social concept/structure/lif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is class focuses o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topics like family, gender, body, time/space concept, material culture, consumption and leisure in daily life. The aim of the class i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and to learn abou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related historical research.
开课院系 历史学系
通选课领域 d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自编讲义;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820101,《历史社会学的兴起》(The Ris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1991),[英]丹尼斯·史密斯(Dennis Smith)著,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101,《历史学与社会理论》(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1992),[英]彼得·伯克(P. Burke)著,姚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0101,《中国社会史》(Le Monde Chinois, 1990),[法]谢和耐(Jacques Gernet),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0101,《中国近代社会史》,乔志强主编,人民出版社,1992010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0101,《中国现代社会史》,张静如等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101,《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绪论》,王先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0101,
参考书
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急遽、复杂的时期,中国现代社会史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加深认识社会变迁的因源与方向,培养全面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素质与方法,都极为重要。以往中国现代史的撰写与教学,社会史的内容较为薄弱,既不利于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全面了解,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就人口结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组织与动员、技术进步、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精神文化等重大社会发展要素分专题讲授,最后总结中国现代社会整合的方式与特征。课程涉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大时期,为加深基本史实、史料及分析方法的了解、把握,侧重于中华民国时期,目的是通过课程掌握中国现代发展诸要素的基本内容,并运用于认识或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变迁。
2011-2012学年提纲
导言:课程设想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特征(2学时)
(1)课程设想及研究状况  (2)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特征
一、人口数量、结构及人口问题(4学时)
(1)对于人口问题的认识及其对策  (2)人口统计与结构分析  (3)代际关系演变特征  (4)人口流动的趋向与过程
二、农村社会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4学时)
(1)农村社会问题及其特征  (2)农村社会演变的动力与新类型  (3)城市发展及城市化问题  (4)二元社会与城乡差距
三、阶级、身份、组织及社会认同问题(4学时)
(1)阶级、阶级意识与社会分层划分标准的变化  (2)社会组织的发展演变  (3)单位现象及其变化  (4)社会认同与社会信任
四、社会生活的政治化及其转变(4学时)
(1)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灌输的强化  (2)社会动员与群众运动  (3)身体的建构与体育的作用  (4)日常生活话语的特征及变化
五、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问题(4学时)
(1)性别研究中的两性对抗现象  (2)妇女问题与女性研究  (3)性与性别问题的研究  (4)男子气及男性化问题
六、教育、传播与宗教的社会作用(4学时)
(1)新式教育的社会影响  (2)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3)宗教的社会影响变化
七、技术进步与环境变化(4学时)
(1)重大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生存环境的改变  (3)疾病流行与医疗、预防的发展
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课时不超过90%,其中视情况安排教学电影等。学期间就有关主题安排两次讨论,由助教协助组织,并要求提交报告。要求小论文一篇,题目在课程内容中自选,学期末完成。期末按学校规定进行考试。
成绩计算方法,期末卷面及课堂表现占40%,讨论发言及书面报告占30%,小论文占30%。按学校规定,缺课达一定比例,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教学评估 刘一皋:
学年度学期:18-19-1,课程班:中国现代社会史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09,课程得分分数段:80-85;
学年度学期:20-21-1,课程班:中国现代社会史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3.78,课程得分分数段: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