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431930 学分 2
英文名称 Sino-Soviet Rela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先修课程 没有。
中文简介 本课侧重讲述的不是一般的国家之间关系,而是以中苏两国关系为纵轴展现中苏两党超越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之争并对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评判,揭示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争论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另外,本书更注重如此复杂的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试图从中苏关系角度来说明中国建国后头30年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进而说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意义。
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not focus on the gener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 but Sino-Soviet dispute on some theories which influ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ese society.
开课院系 国际关系学院
通选课领域 b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走出苏联,孔寒冰,新华出版社,2011,第一版,978-7-5011-9700-2;
中苏关系史纲,沈志华主编,新华出版社,2007年,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苏中关系1945~1980,鲍里索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海茵茨希,新华出版社,2001年,十年论战,吴冷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 第一版;
第一版;
第一版;
第一版;
第一版;
教学大纲 本课侧重讲述的不是一般的国家之间关系,而是以中苏两国关系为纵轴展现中苏两党超越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之争并对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评判,揭示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两党在意识形态上争论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另外,本书更注重如此复杂的中苏关系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试图从中苏关系角度来说明中国建国后头30年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进而说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和意义。
导言:中国模式从何而来(三学时)
第一章 中苏结盟(三学时)
一、 三国四方的历史恩怨
二、 雅尔塔协定的阴影
三、 并非一方的选择
四、 新中国与苏联结盟
思考题: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怎样的?
第二章 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移植(三学时)
一、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二、 中国人对苏联模式的锁定
三、 向“老大哥”学习
四、 1950年代上半期的中苏经济关系
思考题:1、简述苏联模式在中国确立的过程。
第三章 朝鲜战争期间的中苏关系(二学时)
一、 朝鲜战争爆发
二、 苏联与中国的抗美援朝
三、 中苏军事合作
思考题:朝鲜战争对中苏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四章 中苏分歧肇始(一)(二学时)
一、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及其成果
二、 叛逆者与守夜人
三、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两种探索及其冲突
思考题:试析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两种探索及其冲突。
第五章 中苏分歧肇始(二)(二学时)
一、 苏联不同时期的和平共处政策
二、 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与内涵
三、 同床异梦
思考题:试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六章 矛盾堆积(三学时)
一、 充满悖论的莫斯科会议
二、 反修斗争的变奏
三、 中国社会发展的“左”转
思考题:简述莫斯科会议的经过及其结果。
第七章 进一步走向对立和对抗(二学时)
一、 两党关系恶化
二、 两国关系
三、 边境冲突与边界问题重提
思考题:1960年代中苏边境发生了哪些冲突,其影响如何?
第八章 公开论战(三学时)
一、 拉开帷幕
二、 两种对立的国际共运总路线
三、 苏共的《公开信》与中共的《九评》
四、 结局与评价
思考题:简述中苏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
第九章 中苏关系的“严冬季节”(三学时)
一、 暗流涌动
二、 以“反修”、“防修”为主旨的文化大革命
三、 中苏外交纠纷和军事冲突
四、 中国经济建设军事化与中美关系缓和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苏关系的恶化与中美关系的缓和?
第十章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三学时)
一、 对抗余波
二、 转暖的环境
三、 缓和的种种迹象
思考题:论述中苏关系趋缓的背景。
第十一章 中苏关系正常化(三学时)
一、 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改变
二、 两国领导人的努力
三、 中苏关系正常化
思考题:叙述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
第十二章 曲终人未散(三学时)
一、 中苏关系的结束
二、 新中俄关系及其特点
思考题:新时期中俄关系有哪些新的特点,其未来走向如何?

课堂讨论(二学时)

期中考试(二学时)
以课堂讲授为主,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讲座。
本课程的总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出勤、参与课堂教学等情况)占总成绩的10%。
期中成绩(随堂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20%。
期末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教学评估 项佐涛:
学年度学期:16-17-1,课程班: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课程推荐得分:4.67,教师推荐得分:4.73,课程得分分数段:95-100;
学年度学期:17-18-1,课程班: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课程推荐得分:4.61,教师推荐得分:4.66,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18-19-1,课程班: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78,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19-20-1,课程班: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58,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0-21-1,课程班: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
学年度学期:21-22-1,课程班: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
学年度学期:22-23-1,课程班: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22,课程得分分数段: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