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史及其量化研究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21130007 学分 2
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history and its empirical studies
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易传》中有言“彰往而知来”,“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历史就是要认识事件之间的联系,识别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农业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已有诸多关于农业经营、土地制度和安定民生的论述。“哥伦布大交换”、人口增长和迁移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石。气候变化、“哥伦布大交换”和钢铁对农业经济有何影响?国内外的土地制度演变和政权变动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稻作文化如何影响了现代社会人的心理?本课程将在农业悠远的历史背景下,传授学生基本的农业经济史知识,梳理推动全球农业制度变迁的主要事件。在经济学框架下,分析农业发展与历史轨迹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选修本课程,就是纵向看人类,科学本质地认识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
英文简介 Histor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vents, to identify causality of the events and to explore the law of development. The thought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times.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d many expositions on agricultural operation, land system and the livelihood. "Columbian exchange", 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 laid the cornerston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What i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 "Columbian Ex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eel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How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step by step in the legacy of the land tenure system globally and the political conflicts? How does rice cultivation affect the psychology? This course will document the agricultural history, combing the major events that promote the global agricultural system. Relying on the framework of economics, the course identifies the causality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his course is to find the natur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rural development.
开课院系 现代农学院
通选课领域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Agriculture in World History,Mark B. Tauger,Routledge,2010,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一门将经济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农业经济史研究的交叉课题。本旨在帮助农业经济领域内的研究生深化理解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和数量经济领域的研究方法,追溯现代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农业历史渊源,学会用批判式思维分析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史学领域的最新文献,学会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观察与分析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为开展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简介:
《易传》中有言“彰往而知来”,“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历史就是要认识事件之间的联系,识别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农业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已有诸多关于农业经营、土地制度和安定民生的论述。“哥伦布大交换”、人口迁移奠定了现代文明的基石。气候变化、“哥伦布大交换”和钢铁对农业经济有何影响?国内外的土地制度演变和政权变动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首先发生在中国?稻作文化如何影响了现代社会人的心理?本课程将在悠远的历史背景下,传授学生基本的农业经济史知识,梳理推动全球农业制度变迁的主要事件。本课程将从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市场发展、农业投入和文化信念多维度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作用机理及其长期影响。“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选修本课程,就是纵向看人类,科学本质地认识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

课程内容提要:
第一讲 农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2)
1.1 文本的诠释和史料的辩伪
1.2 量化历史的数据库
1.3 史料学与量化分析
第二讲 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4)                         
2.1土地制度的演变
2.2 殖民地的土地制度对印度农业的长期影响
2.3 土地继承权:“长子继承权”和诸子均分土地
2.4 土地继承权与美洲人口大迁移
第三讲 “哥伦布大交换”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 (4)            
3.1 “哥伦布大交换”: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3.2 马铃薯、全球人口增长和城市化
3.3 甘薯、玉米与明清人口爆炸和经济增长
第四讲 犁耕与现代劳动分工 (2)
4.1 犁耕与现代性别分工
  4.2 劳动分工:文化信念VS 制度、政策与市场                        
第五讲 基础设施、灾害与移民 (4)
5.1 铁路与饥荒:以印度为例
5.2 大豆贸易、铁路的发展与闯关东
5.3 大坝与印度农业
5.4 灌溉制度与现代民主
第六讲 农产品贸易与市场整合 (4)
6.1 清代粮价数据与18世纪中国南北市场的整合
6.2 近代工业化前的市场整合:中国和欧洲市场比较研究
第七讲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2)
7.1 “高水平均衡陷阱”VS技术供给假说
7.2 创新的激励机制与科举制度
第八讲 历史上的人力资本发展 (2)
8.1 消失的女性:来自印度的证据
8.2 农业生产结构与消失的女性
8.3 病菌、妇女的选举权及其代际影响
第九讲 历史上的大饥荒及其影响 (4)
9.1 历史上的大饥荒及其成因
9.2 大饥荒对特定群体及其代际的影响
第十讲 心理和时间偏好的农业溯源 (4)
10.1 稻作制度与现代人的心理
10.2 时间偏好的农业溯源
本课程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约占70%)和讨论(约占30%)。
成绩评定方式为:小测验(20%)+ 作业(20%)+ 期末考试(60%)
教学评估 王晓兵:
学年度学期:16-17-3,课程班:农业经济史及其量化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80及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