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社会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333285 学分 2
英文名称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Society
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儒学与中国社会
英文简介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Society
开课院系 哲学系
通选课领域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无;
无,
参考书
教学大纲 儒学与中国社会,本门课程将以儒家学派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为逻辑线索,以孔子仁学为核心,全方位地介绍了历代儒者对于儒家仁、礼、心、性等观念的阐述,以及现代新儒家在面对西方思想挑战时的回应,进而描述和阐释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指出了儒学在构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中的意义,从儒家的宗教性、儒家与中国社会等角度,真切地体察了儒家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儒家在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儒家经学的形成、孔子被神圣化和科举制度在推广儒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时,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本课程亦将从社会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命运。
儒学与中国社会,本门课程将以儒家学派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为逻辑线索,以孔子仁学为核心,全方位地介绍了历代儒者对于儒家仁、礼、心、性等观念的阐述,以及现代新儒家在面对西方思想挑战时的回应,进而描述和阐释了儒家思想的内涵,指出了儒学在构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中的意义,从儒家的宗教性、儒家与中国社会等角度,真切地体察了儒家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儒家在取得独尊地位之后,儒家经学的形成、孔子被神圣化和科举制度在推广儒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时,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本课程亦将从社会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命运。将向学生讲授儒家经典的经学化、孔子的圣人化、儒家的教育选举制度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儒家化来界定制度化儒家的基本形态。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废除、现代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新的观念体系的形成等过程的分析,揭示制度化儒家在国内社会矛盾和西方文明的全面挑战面前,如何逐步失去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控制力,从而使我们对儒家的近代命运有一种更为深入的了解。在通过课程讲授和学生讨论后,将会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产生深入之了解。学时分配暂定如下:
第一讲 当为君子儒:儒家的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
一 孔子及其弟子的自我定位
二 作为诸子百家的论敌的儒家
三 大一统格局下的道统和政统之间的紧张
四 近现代学人是如何定位儒家与儒学的呢?
第二讲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
一 经典系统的形成
二 十三经略说
三 经典与解释
四 经学的发展阶段及其后经学时代的经典
第三讲 儒学的古今之变:如何理解“儒学第三期发展”
一 反儒家的“儒学史”
二 现代新儒家如何“叙述”儒学史
三 为什么不是四期?三期和四期有什么区别
四 从历史中拯救儒学
第四讲 修身为本
一  人与己:儒家的自我意识
二 治气养心:身体是心的“羁绊”吗 
三 礼仪与庄敬:社会化的身体
四 身体与忠孝:存身事亲和杀身成仁
五 身体复制所导致的问题:伦理的、自然的


第五讲 积善之家:宗法、家族与孝道
一 宗法与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
二 孝道:治家与治国
   三 重思“三纲五常”:人伦与儒家的社会生活
第六讲 国家与天下
 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观念
二 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及其发展
三 天下观念的“理想”和“现实”
四 “天下”何以可能:儒家天下观念的认知—心理基础
第七讲 不患寡而患不均:儒家的财富观念与经济思想
一 儒家对待财富的态度以及财富分配理念
二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
三 大一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管理:
盐铁争议和王安石司马光的争论
四 亚洲经济奇迹与儒家资本主义问题
第八讲 必也使无讼乎?—礼法合治与法律的儒家化
一 必也使无讼乎
二 礼乐刑政,秩序的四个支点
三 传统法典儒家化与礼法关系
第九讲 新旧法律转型过程中的“礼教”问题
 一 倒逼的法制改革
二 《大清新刑律》编订过程中的礼法之争
三 家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之争
四 “殊途同归”的劳乃宣和杨度
第十讲“礼尚往来”和“有仇不报非君子”
             ——儒家经典与生活世界中的“复仇”
引子 “来而不往非礼也”:怎么理解儒家的“直”与“报”
一 儒家经典中的复仇
二 儒家的“爱”与“恨”:经典与法律的张力
三 唐宋时期的文人学士对于复仇的争论
第十一讲 中国人信什么
一 儒家与中国宗教的特色
二 儒家与佛教、道教和基督教
三 近代以来孔教会的努力及其回响
第十二讲  科举、书院:贤能政治与儒家教育
一 选贤与能以及科举制度的建立、演化
二 科举与学校、书院
三 内外矛盾中摇摇欲坠的科举制度
四 废除科举之后

第十三讲 儒家与中国的审美文化
一 尽善尽美:孔子对美和善关系的认识
二 美与教化:以《礼记?乐记》和《荀子?乐论》为例  
三 儒道互补与儒释道在审美观上的融合
第十四讲 进退之间: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
一 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的两个侧面
二 孔子梦周公和庄周梦蝶
三 不确定中,我们是随波浮沉还是去寻找确定性
第十五讲 “现代新儒学”:新在哪里
一 现代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家
二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与梁漱溟的文化观
三 康有为与现代新儒家思潮
以课堂讲授为主,兼有分组讨论、个人阐述等多种方式。
结合期末考试、平时读书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教学评估 干春松:
学年度学期:17-18-1,课程班:儒学与中国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4.14,教师推荐得分:4.06,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18-19-1,课程班:儒学与中国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7.36,课程得分分数段:80-85;
学年度学期:20-21-1,课程班:儒学与中国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7.74,课程得分分数段:80-85;
学年度学期:20-21-3,课程班:儒学与中国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10.0,课程得分分数段:95-100;
学年度学期:22-23-1,课程班:儒学与中国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16,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3-24-2,课程班:儒学与中国社会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