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调查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19530004 学分 2
英文名称 Urban and Rural Built Environmental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vestigation
先修课程 无强制性先修课程。建议选课学生先修以下三类课程:
1)北京大学开设的“社会综合实践调查”本科生课程;
2)北京大学各院系开设的社会实践类相关课程;
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等院系开设的遗产类相关课程。
中文简介 “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调查”暑期课程是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野外调研课程,作为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综合实践调查课程的补充和延续。本暑期课程拟邀请地理学、考古学、水文水资源等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跨学科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聚焦于保有丰富物质遗存与文化资源的中国传统村落,多学科交叉,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建筑风貌、人文历史等方面认知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体悟并探索城镇化、城乡协同、地方性、流动性等多元视角及语境之下的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方法与内涵。课程着眼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历史过程中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的演变与响应机制,培养服务城乡未来发展的专业人才;强调文化遗产保护更新的区域性和交叉性,建立起一个更为全面科学认识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的知识框架。
英文简介 The “Urban and Rural Built Environmental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vestigation” summer course is open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serves as a supple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course of Social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which is a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the summer course, experts in related fields will be invited to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discussion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at retain rich material relic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understand the villages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social econom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uman history, etc., and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method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s of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development, locality and mobility. This course aims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evolution and response mechanism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serve the futur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emphasizes the regio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character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and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framework of cultural heritage.
开课院系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通选课领域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Geo-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n China’s Geographic and Historic Context Series (4卷本),Fang Wang,Springer Nature,2016;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贝拉·迪克斯 著,冯悦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当代中国历史保护读本,张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王树声,科学出版社,2015,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张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张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Beijing Urban Memory: Historic buildings and historic areas, central axes and city walls,Fang Wang,Springer Nature,2016,
参考书
教学大纲 1) 提升综合素质和方法训练
引导学生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以特色区域与中国本土研究为牵引,从历史地段的记忆延续、社会认知,文化遗产的再生适应、活化利用等视角,发现和解决问题,理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发展建设。
2) 构建严谨思维和能力训练
丰富学生对于多尺度文化遗产的结构化认识,构建“节点-背景-联系”的“文化遗产安全格局”理论框架;指导学生系统分析文化遗产要素的关联性,提炼在时、空间更迭中的结构性网络、关键性节点,从整体性、区域性来保护遗产的文化关联;提升学生提炼文化遗产演变网络的能力,以多标度、非线性的动态视角,分析文化遗产的地区差异、区域关联。
3) 增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对接国际前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技术和前沿动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对接当代社会热点问题、民生关切问题,并坚守中华文化价值体系。
课程内容分三阶段:
1)调研前阶段:理论授课和组织,8学时
在野外调研前一周安排1天讲课,讲解课程思路与组织方式,具体包括相关理论知识、野外考察内容和要求等。
2)野外调研阶段:野外考察和交流,40学时(5天)
踏访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穿插开展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相关的主题研讨;
每晚开展小组会议总结并分享交流当日调研内容与收获。
具体日程安排将在调研启动仪式上公布。
3)调研后阶段:理论教学和成果总结,8学时
调研结束一周之内,组织进行调研成果交流与汇报。
开课时间计划为每年7月份的第2周开始调研前理论授课和组织,第3周为野外调研,第4周为调研后总结。具体安排在每年选课前再进行最终确认。
课程以野外考察与调研为主,并同时进行理论教学。
1. 要求每位学生独立阅读相关文献,掌握本领域前沿,独立形成阅读笔记;
2. 学生分组,自选研究问题,完成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开题报告和最终报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程要求认真阅读和主动寻找相关材料,并积极参与讨论与课程论文写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结课汇报,并完成最终调研报告(不少于8000字)。成绩为百分制:调研表现30%+阶段汇报20%+调研报告50%。
教学评估 汪芳:
学年度学期:20-21-3,课程班: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调查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
学年度学期:22-23-3,课程班:城乡建成环境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调查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