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30340106 学分 2
英文名称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Modern Fiction
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本课程围绕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青年形象与青春想象、选择现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作品进行深入讲解,训练读者对文学语言和文学美感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理解作品中隐藏的多层次的内涵,进而发现人性的丰富。也使学生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学、文化与社会发展,以及文学与社会的复杂互动有切实理解。领会文学在今天现实境遇中的意义。
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youthful imagina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selects representative fiction to provide an in-depth explanation, training the reader's ability to perceive literary language and literary beauty, to understand the multi-layered connotations hidden in the works, and thus to discover the richness of human nature. It also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ry,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Appreciate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in today's situation.
开课院系 教务部
通选课领域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小说鉴赏》,布鲁克斯、沃伦,主万、冯亦代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参考书
教学大纲 (1)通过文学鉴赏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旨求。
(2)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尤其是小说所反映的青年人与社会的互动,认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主要问题。
(3)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方法和文学价值。
(4)通识教育旨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所谓“成人”),通过文学研读促使青年学生整理自我内在的生命经验,反思其对外部世界的理想和规划。
(1)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青春”是通贯始终的主题。《少年中国说》以热烈激扬的文字呼唤 “老大帝国”遽变为“少年中国”,自此,中国的现代化想象有赖于对“青春”的发现与拥抱。文学中青年形象的创造史,就在时代精神对于“青年”所寄予的角色期待的互动中展开。故而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中充满了青年形象与青春想象,文学联系着作家的气质、认知和审美想象,也联系着一个时代 的历史条件、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课程以“青春想象”作为主题来展开,通 过代表性文本的研读,讨论小说中提供的青年形象,考察形象塑造过程中文学内外多种因素的互动,也提示青年学子借鉴文学镜像来诚恳认识自身的来路与去向。
(2)教学内容有了具体化之后,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不同时空中年轻人的际遇、心态、苦恼、 喜悦,踏入社会、生活的危机、爱情、事业、代际关系(师生、父子)……这样的教学安排,较易引发 选课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由此不仅是在欣赏文学,也是在检视自我生命历程的展开。
本课程在知识点讲授之后,主要就具体作品进行讲读。
引言(第1-3节)
1文学与通识教育的意义
2文本细读的方法与旨求
3教学设计

第一讲:鲁迅《伤逝》(第4-13节)
1主题与形式
2对“启蒙”的反思

第二讲:茅盾《创造》(第14-15节)
1“造人”
2理论诠释与文本“肉身”

第三讲: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第16-19节)
1葛薇龙的心路历程
2“做一个新的人”

第四讲: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第20-23节)
1发表前后
2贞贞人物形象分析
3“做女人真倒霉”

第五讲:路遥《人生》(第24-26节)
1高加林的两段感情
2高加林的人生选择

第六讲:王安忆《妙妙》(第27-28节)
1两种小说阅读的视角:同时代性、反思性
2“高势能的文化符号”
3“弱者的反抗”

第七讲: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第29-30节)
1成长小说的结构
2意象分析:山和云,苹果,红色背包

答疑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围绕具体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式展开)为主,开放一定课堂讨论时间,课前
需要对相关作品有所预习
课堂讲授:60%
文献阅读:10%
课堂讨论:30%
考试方式为期末论文结合课堂讨论(讨论作为平时成绩),要求与比重如下
论文:期末提供一篇课程论文,论题在课纲作品篇目范围内,字数3000左右,占比70%。
讨论: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与发言质量,作为平时成绩,占比30%。
教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