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号 |
04031700 |
学分 |
2 |
英文名称 |
An Intensive Reading of Zhouyi |
先修课程 |
无 |
中文简介 |
《周易》所以能够引起人们广泛、普遍的关注,固然与后人附会其中的神秘的预测功能有关,但是,《周易》真正的生命力决不在于此,而在于它所具有的“原初”和“百科”性质,在于它同中国文化的特殊关系,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类思想的精华。 《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源头,历代思想家往往借阐衍易理以立己说。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周易》一书的基本性质,撩开一些人有意或无意的遮盖在《周易》上面的神秘面纱,澄清思想是非,把握《周易》哲学与文化的基本精神,认识《周易》哲学与文化的现代使命,厘清《周易》与中国哲学、尤其是《周易》与诸子之学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文化之发生、发展,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英文简介 |
ZhouYi, as an encyclopedia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s and the sour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This course can help u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ZhouYi, reveal its mystery, grasp its basic spirit, understand its modern mission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ouYi and the Chinese philosophy. So we can take advantage of i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开课院系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通选课领域 |
c |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
否 |
平台课性质 |
|
平台课类型 |
|
授课语言 |
中文 |
教材 |
大道之源:易经,孙熙国,中国民主法治 出版社,2010年;
周易正义,孔颖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周易古经今注,高 亨,中华书局版,1984年,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易学源流,徐芹庭,台湾国立编译馆,1986年,先秦诸子易说通考,胡自逢,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易学哲学史,朱伯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周易本义,朱 熹,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周易通义,李镜池,中华书局,1981年,周易讲座,金景芳,吉大林学出版社,1987年,周易尚氏学,尚秉和,中华书局,1980年,周易思想研究,张立文,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 |
参考书 |
|
教学大纲 |
《易经》为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之源,许多思想家往往借阐衍易理以立己说。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揭示《易经》一书的基本性质,还《易经》以文化巨著的本来面目,撩开一些人有意或无意的遮盖在《易经》上面的神秘面纱,破除迷信观念,澄清思想是非,厘清《易经》与中国哲学、尤其是《易经》与诸子之学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文化之发生、发展,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1讲 《周易》概说(包括《周易》的结构、性质、易例说明、《周易》研究的问题与出路)(2学时,第一周) 第2讲 《周易》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关系(儒、道、墨、兵、名、法、阴阳等)(2学时,第二周) 第3讲 《周易》的天道与地道(乾坤)(2学时,第三周) 第4讲 《周易》的君道与师道(屯蒙)(2学时,第四周) 第5讲 《周易》的饮食与诉讼之道(需讼)(2学时,第六周) 第6讲 《周易》的战争与和谐思想(师比)(2学时,第七周) 第7讲 《周易》的成长与礼制思想(小畜履)(2学时,第八周) 第8讲 《周易》的辩证转化思想(泰否)(2学时,第九周) 第9讲 《周易》的和同共富思想(同人大有)(2学时,第十周) 第10讲 《周易》的谦和安乐思想(谦豫)(2学时,第十一周) 第11讲《周易》的随人之德与革弊除腐思想(随蛊)(2学时,第十二周) 第12讲《周易》的敦临知民与观民知政思想(临观)(2学时,第十三周) 第13讲《周易》的处险求通思想(坎离)(2学时,第十四周) 第14讲《周易》的夫妇人伦之道(咸恒)(2学时,第十五周) 第15讲《周易》的无限发展与不断上升思想(既济未济解)(2学时,第十六周) 第16讲 周易文化的现代使命(2学时,第十七周)
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研讨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的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80%—90%,课堂研讨的的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10%-20%。
成绩评定采取期末考试和撰写读书报告或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
教学评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