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033000 学分 2
英文名称 Taiwan`s Literature
先修课程 本课程为通选课程,故暂不设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本课程以20世纪以来的台湾文学与文化为基本内容,兼及台湾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分析。台湾新文学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构成了中国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部分,由于殖民统治和两岸分治,台湾社会与文学形成了与大陆既联系又相区别的特质,对这种特殊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台湾文化、社会的理解,以及两岸的交流与沟通。本课程将通过对台湾文学及文化诸多现象和特质的解说,从历史文献、社会现象和文学文本解读入手,结合文化研究理论和文本分析,使学生加深对台湾文学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拓宽视野,多方面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境遇对文化现象和文学的影响,更全面地认识汉语文学和文化多样性。课程不仅是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文学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文学认识台湾的方式。
     课程内容包括台湾文化和台湾文学的解读与分析。以20世纪台湾新文学为重点考察对象,以台湾社会文化为基本分析背景,着重探讨:台湾的独特历史命运和现实境遇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学的特殊风貌;殖民时期台湾社会的文化性格、作家身份和文学想象;后殖民时期台湾的文学写作、文学思潮和文学生产,具体考察台湾现代诗的兴起和意义、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以及台湾现代诗在新诗发展中的意义;影响50-70年代台湾文学的《现代文学》与《文学季刊》作家群及代表作家;20世纪末以来的台湾文学动向及展望;台湾文学生产与传播;台湾文学在汉语文学中的特殊性、两岸文学的关系;经典作家作品和文学热点分析等。
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purposed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issues on Taiwan Literature: Taiwan’s unique historical destiny and its special literary character, the cultural character, writers’ identity and literature imagination in the colonial period,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Quarterly” writers group, the new literary trends since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cross-strait literary relations, etc.
开课院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通选课领域 e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台湾政局60年,李松林,人民出版社,2013,文学台湾,黎湘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970-1989),余光中主编,台湾九歌出版社,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989-2003)),余光中主编,台湾九歌出版社,2003,新世代小说大系(1-12),黄凡、林燿德编,台湾希代出版社,1989,新世代诗人大系,简政珍、林燿德编,台湾书林出版社,1990,亚细亚的孤儿,吴浊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巨流河,齐邦媛,三联书店,2010,陈映真文选,薛毅编,三联书店,2009,痖弦诗集,痖弦,台湾洪范出版社,2010,爱情试验,李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世纪末的华丽,朱天文,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古都,朱天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聆听父亲,张大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西夏旅馆,骆以军,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回忆录四部曲,王鼎钧,三联书店,2013,台湾文学史,刘登翰等,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台湾文学创作思潮简史,朱双一,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台湾历史纲要,陈孔立,九州出版社,1996;
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台湾文学部分”,计璧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台北人,白先勇,中国友谊出版社,1986,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重庆出版社,2009,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课程自2005年开设至今已有十余年,受到学生的欢迎,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程缘起于从以往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意识到两岸文化与文学的差异性和相互认知的不足,期待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认识台湾。
     20世纪以来的台湾文学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构成了中国文学中独具特色的部分,由于殖民统治和两岸分治,台湾社会与文学形成了与大陆既联系又相区别的特质,对这种特殊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台湾文化、社会的理解,以及两岸的交流与沟通。本课程将通过对台湾文学及文化诸多现象和特质的解说,从历史文献、社会现象和文学文本解读入手,结合文化研究理论和文本分析,使学生加深对台湾文学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拓宽视野,多方面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境遇对文化现象和文学的影响,更全面地认识汉语文学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当今两岸关系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尤其需要增强大陆青年学生对台湾社会的基本认知,理解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本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分析探讨是认识台湾的路径之一。从以往的讲授经验来看,关于台湾社会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会占据一定的课时,学生的反应积极和正面,一些学生通过修课加深了对台湾的理解进而申请去台湾交换,也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因此,本课程不仅是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文学知识的传授,也不仅是授课者本人的科研工作,更是学生通过文学认识台湾的方式。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台湾文化和台湾文学的解读与分析。以20世纪台湾新文学为重点考察对象,以台湾社会文化为基本分析背景,着重探讨:台湾的独特历史命运和现实境遇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学的特殊风貌;殖民时期台湾社会的文化性格、作家身份和文学想象;后殖民时期台湾的文学写作、文学思潮和文学生产,具体考察台湾现代诗的兴起和意义、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以及台湾现代诗在新诗发展中的意义;影响50-70年代台湾文学的《现代文学》与《文学季刊》作家群及代表作家;20世纪末以来的台湾文学动向及展望;台湾文学生产与传播;台湾文学在汉语文学中的特殊性、两岸文学的关系;经典作家作品和文学热点分析等。
     具体章节设置和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讲 台湾社会与台湾文学(8学时)
               第一节 台湾的历史命运与现实境遇
               第二节 当代台湾社会文化问题
               第三节 台湾文学的特质
               本讲分析考察台湾社会历史和现实,讨论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台湾文学与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讲 殖民时期台湾新文学(6学时)
               第一节 殖民社会与台湾新文学
               第二节 台湾新文学的文化性格
               本讲关注日本殖民台湾导致的台社会和文学的殖民文化特征
     第三讲 战后台湾文学写作与文学思潮(8学时)
               第一节 台湾现代诗歌社团和流派的形成
               第二节 文学刊物与文学思潮
               第三节       台湾文学生产与传播
               本讲讨论战后至今台湾文学的诸多现象,包括体裁、文学思潮、文学论争、文学生产与传播等
     第四讲 经典作家作品与文学热点解读(8学时)
               第一节 殖民地的精神痛苦——赖和与龙瑛宗
               第二节 痖弦的诗
               第三节 白先勇《台北人》
               第四节 张大春《聆听父亲》
               第五节 骆以军《西夏旅馆》
               第六节 齐邦媛《巨流河》与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本讲具体论及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涉及小说、新诗、纪实文学和回忆录等,均为台湾文学的重要作家和文本
     影片放映(2学时)
讲授及文献资料放映。以往选课同学比较多,无法展开讨论;如有可能,将规划课堂讨论。
成绩评定以读书报告和论文的方式进行。期中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或论文),占总成绩的60%。
教学评估 计璧瑞:
学年度学期:19-20-1,课程班:台湾文学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38,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1-22-2,课程班:台湾文学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48,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