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2130290 学分 2
英文名称 Special Subjects on The History of P.R.China
先修课程 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基本知识的学生。
中文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这是我们这几代人共同经历的历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习这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有助于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五十多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必然性,认清新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本课被历史学系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建设课程。
   本课面对已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基本知识的学生,将分专题深入解析五十多年来的若干重大事件与人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从政治运作与社会动员、文化教育与青年、农村社会及其组织变迁、文化大革命起源与后果等角度进行跨学科的分析。具体内容在开课时可能有一定调整,将尽量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
授课在介绍共和国发展历程的同时,侧重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更为详细的历史过程将通过学生自学读书来了解。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史实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方面发展的历史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本段课程尽可能将课堂讲授与读书、讨论相结合。减少单向灌输式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钻研和交流的潜能,锻炼学生运用工具、搜集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预读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撰写有批判性的读史报告或书评一篇和相关小论文一篇。将邀请校外专家讲座,组织观看录象或教学参观。
学习成绩将由课堂考勤、读史报告、书评或小论文(占50%或60%)和期末考试(占50%或40%)共同构成。
英文简介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开课院系 历史学系
通选课领域 d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自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共20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课面对已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基本知识的学生,将分专题深入解析五十多年来的若干重大事件与人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从政治运作与社会动员、文化教育与青年、农村社会及其组织变迁、文化大革命起源与后果等角度进行跨学科的分析。具体内容在开课时可能有一定调整,将尽量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现实生活中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
2010年的课程大纲
导言:共和国史学习的一些特点(2学时)
1、现实社会发展与当代史
2、社会变迁或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
3、共和国研究状况简要介绍

一、对于新国家社会经济性质和发展模式的认识与实践(4学时)
1、关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跳跃和建立新国家的具体环境
2、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和加强国家干预
3、恢复经济、根治恶性通货膨胀的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思考题:
1、近代以来对于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特点。
2、阅读、比较《新民主主义论》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描述,以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理论和政策阐述,分析出现认识跳跃的环境因素。
3、阅读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论述,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环境。
4、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私人工商业及其社会主义改造的特征。
5、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问题。

二、建国初期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改造(4学时)
1、经验、环境与对策
2、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兴起
3、一揽子解决的社会改造力量
4、群众路线与群众运动的模式化
5、反对官僚主义与思想改造
思考题:
1、分析中共七届三中全会谨慎方针为什么会被轻易突破。
2、建国初期大规模群众运动的一般特征。
3、分析三反、五反运动目标与群众运动形式的关系,即在群众运动中所谓官僚主义的动向和变异。
4、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方式与特点。
5、分析群众运动中压力与利益的作用和具体表现。

三、合作化运动中的基层组织与干部(4学时)
1、对于改造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积极性来源的认识
2、速度、规模和控制能力
3、干部身份的变化
4、合作组织的管理作风问题
5、上下两个推动力量的互动关系分析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2、分析合作化运动期间发展与纠偏循环的周期变化。
3、“退出权”是否可以解决管理作风问题。
4、统购统销政策在合作化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5、组织更新和权力结构变动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大跃进前后关于人口问题认识变化(4学时)
1、认识与政策的混乱
2、《新人口论》批判及大跃进
3、精简城市人口与逆城市化问题
4、计划生育政策的确定
思考题:
1、《新人口论》的基本观点及批判观点。
2、从城市人口精简观察计划对人的态度。
3、分析城市化认识和策略的人口因素。
4、为什么会出现渐趋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

五、60年代上半期的社会文化(4学时)
1、提倡讲真话与调查研究
2、教育革命中的阶级路线
3、对于小说、电影、戏剧的批判及新传统的制造
4、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及对于暴力在宣传中的模糊
5、宣传策略变化的意义分析
思考题:
1、提倡说真话与可以说真话、必须说真话的社会条件。
2、从英雄主义典型宣传分析英雄的特征。
3、从对“鬼戏”的批判分析“影射”技巧。
4、关于食堂问题争论的内容和实质。
5、宣传策略变化对于社会动员、社会控制的影响。

六、文化大革命青年的参与行为分析(4学时)
1、升学、就业问题与政治运动
2、第一张大字报的行为分析
3、红卫兵组织、行为及其限制
4、文革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上山下乡的社会影响及其后遗症
思考题:
1、阅读四清运动的几个重要文件,把握四清运动的目的、对象和方法,分析为什么青年学生会冲在文革的前列。
2、分析红卫兵的成员结构和斗争目标。
3、大串联在文革中的作用及其社会影响。
4、上山下乡与培养接班人目标、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
5、为什么会出现由革命化到“走后门”现象,分析上山下乡运动与文革终结的关系。
6、分析知青回忆或文学作品中的情绪特点。

七、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组织更新(4学时)
1、农村改革象征物选择的概念模糊
2、社会动员形式的新构想和惯性影响
3、村庄组织的改造与更新
4、中国社会结构分析的内容与意义
5、重大社会发展问题对于历史的反视
思考题:
1、从革命、继续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变化实质及历史连续性。
2、比较安徽凤阳小岗村与东部较发达农村改革的特点差别。
3、分析宗族或宗教组织在新时期的发展与社会作用。
4、民族问题在新时期的表现及其历史因素。
5、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弱势群体及社会保障。
根据专题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计划每一专题四学时。课程讲义由授课教师自编,内容主要是教师近年来的研究,侧重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阐述对于国史重大问题的认识,并尽量注意保持国史架构的完整性。课堂上欢迎随时提问,计划进行一次讨论。课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小论文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以考查阅读、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
学习成绩将由课堂考勤、读史报告、书评或小论文(占50%或60%)和期末考试(占50%或40%)共同构成。
教学评估 牛大勇:
学年度学期:19-20-2,课程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43,课程得分分数段: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