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研究课程详细信息

课程号 03130280 学分 2
英文名称 Gender Studies
先修课程  
中文简介  
英文简介  
开课院系 社会学系
通选课领域 b
是否属于艺术与美育
平台课性质  
平台课类型  
授课语言 中文
教材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佟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三联书店,1998,《世界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刘伯红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三联书店,1995,《不同的声音》,K.吉利根,中央编译局,1999,《第二性》,[法]西蒙娜.波伏娃,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男性统治》(中译本),[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
参考书
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社会性别研究的入门课,也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通过个人的经验、阅读和讨论分析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和性别知识的生产过程;寻找建立两性平等和伙伴关系可能性。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教学大纲

目标:本课程是社会性别研究的入门课,亦是在大学倡导性别平等的重要课程。培养学生通过个人的经验来理解、分析和反思性别身份的社会建构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领域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学习批判性地反思知识产生的过程;寻找社会变迁的力量。特别是对中国社会存在的性别关系进行反思,以迈向性别平等的社会。
选课要求:二年级及以上同学

教学主要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共计14讲。
第一部分,了解社会性别和性别/社会性别体制的基本概念,了解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性别解放的历史过程。共计两讲
第二部分,从文化角度剖析社会如何通过社会化、性别观念、教育系统和大众传媒建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意识形态。分析中国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符号建构和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身份认同。共计四讲
第三,从身体社会学出发,分析身体的社会建构、亲密关系的建立、家庭中的父职与母职的建构及其暴力的产生,从私人生活的角度讨论建立性别平等关系的建立。共计四讲。
第四,从劳动性别分工的角度出发,分析两性职业发展和规划、职场的性别分割、性别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取向,从个人、组织到社会公共政策的连续体上了解公私领域交织在一起的性别革命。共计四讲

This course i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gender studie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use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gender issues and gender inequality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daily life. To learning critical reflection knowledge of gender and seeking for the power of social change. In particular, the reflection of gender rela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gender and gender system,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gender studies.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gender studies.
Second, in culture perspective, to analyzes how the social constructs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social, historical and mass medi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China, we can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culture and the ability to reflect on life.
Thir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xual relations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vate sphe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is how to construct the gender inequalities. Discussing on the issue of domstic violence, reflecting the ways of establishing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equality.
Fourth,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egal sphere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 of gender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To reflect private sphere intertwined with the gender revolu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era of women`s Liberation of Mao Zedong.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  有性别的社会
第二节  社会性别研究
参考书
康奈尔:《男性气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男性统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原版1987),程志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中文版。中文版前言第3页。
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K.吉利根:《不同的声音》,中央编译局1999年。
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三联书店1997年。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法]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看电影:霸王别姬
讨论: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是怎样的?
    性别身份是天然的呢?还是被社会建构的?

第二讲   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实践与理论
第一节  国际妇女运动的实践与理论
第二节    中国妇女运动实践与研究
参考书
[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小英:《‘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三联书店1997年。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季家珍:《历史宝筏——过去、西方与中国妇女问题》,杨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陈衡哲:《陈衡哲早年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汤尼?白露:《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沈齐齐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二章 《论妇女》
[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须藤瑞代、姚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宋少鹏:《平等和差异:近代性“别”观念双重特性的建构》,《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六期。
看电影:
1、《时光》(又名《岁月如歌》、《时时刻刻》)
2、中国电影《黄金时代》
讨论:想象或穿越:自己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你会是怎样的性别身份生活或做出怎样的反抗?

第二编    性别身份的文化建构

第三讲   性别社会化
一、 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
二、性别社会化的机制
参考书
[美]C.吉利根,《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肖巍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美]Claire A. Etaugh and Judith S. Bridges:《女性心理学》,苏彦捷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美]R?W?康奈尔:《男性气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群体:有限的进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方敏:“小学语文课本中性别角色状况研究”《社会》第9期 2002
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妇女研究论丛》,2002第2期
看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讨论:记忆中经历的性别社会化是怎样的?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第四讲    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形态
第一节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观念
第二节 中国人的性别观念的变革
参考文献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美]R?W?康奈尔:《男性气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美]白凯:《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苗延威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男女之间的战争》,程志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美]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何开松译,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杨菊华,李红娟,朱格.近20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 变动趋势与特点分 析 [J].妇女研究论丛,2014(6)
刘爱玉、佟 新:《性别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讨论: 从已经看过的四部电影,分析百年来,人们的性别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第五讲  高等教育与学科的性别分化
一、教育作为一种性别社会化的机制
二、高等教育的作为性别分化的机制
参考文献
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群体:有限的进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方敏:“小学语文课本中性别角色状况研究”《社会》第9期 2002
史静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
黄楠,谭娅,封世蓝:《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性别差异——基于某高校就业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15年第4期。
李代、王一真:《科学专业中的女生:高等教育机会与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社会发展研究》,2019年第3期。P.135-154.
讨论:以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或个人经验为例,讨论校园中的师生互动和学生间互动对两性学科认同的影响。

第六讲    大众传媒与性别写作
一、 大众传媒与性别的话语实践
二、新媒体下的性别写作
参考文献
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沈奕斐:《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杨宜音、王甘、陈午晴、王俊秀:“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性别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互联网”,载孟宪范等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艾华.1997.大众传媒中的妇女与性[G]//李小江等主编.平等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
戴锦华.1999.《可见与不可见: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
看电影:香港《阮玲玉》
讨论:分析叙述主体与客体的性别想象和文本实践。


期中作业
写一篇小论文(任选一题,字数4000字左右,要求:有实例,有理论分析)占总成绩的40%
1、 以个人(或访谈她/他人)的社会化经历反思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
2、 以校园文化(或各种互动关系)反思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关系及其可能的改变途径。

第三部分    性别的身体实践与人类再生产
第七讲    身体的性别文化建构
第一节  从身体差异到性别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  身体的他律性与性的双重标准
参考书
[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美〕托马斯?拉克尔:《身体与性属》,赵万鹏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英〕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施施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韩敏中、盛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宋少鹏,“性别”抑或“性别体制”?:女性涉腐理论解释框架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第3期。
黄盈盈、潘绥铭:《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美]葛尔.罗宾:《酷儿理论》,李银河译,时事出版社2000年。
潘绥铭、黄盈盈:《性社会学》,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潘绥铭,2005,“性社会学的实证化构建”,载潘绥铭主编:《性的沟通——当今中国的实况研究》,香港大道出版社。第264-282页。
看电影:香港电影:《榴莲飘飘》(网络)
讨论:社会空间中的身体表现与性别表演。

第八讲  亲密关系中的性别想象与实践
一、 择偶与性别
二、亲密关系的变革
参考书
[英]吉登斯,2001年,《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英]罗素,《婚姻革命》,东方出版社1988年。
[美]泽利泽 《亲密关系的购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美〕大卫?诺克斯和卡洛琳?沙赫特:《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婚姻家庭社会学入门》(第9版),金梓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银河,1989,《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载王金玲主编《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刘伯红主编《女性权利——聚集婚姻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肖索未:《转型期中国的阶层、性别与亲密关系》,2018,社科文献出版社。
讨论题:择偶对象的选择与性别身份的关系?为什么?

第九讲  父职与母职的建构
一、家庭与人类的再生产
二、父职与母职的建构
参考书
徐安琪、张亮:《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日]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中国法律出版社2003年。
陶艳兰. 塑造理想母亲: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J]. 妇女研究论丛, 2016(5):25-37.
陶艳兰. 流行育儿杂志中的母职再现[J]. 妇女研究论丛, 2015(3):75-85.
杨可:《母职的经纪人化——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母职变迁》,《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2期。
吴小英:《主妇化的兴衰——来自个体化视角的阐释》,《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看电影:《克莱默夫妇》
讨论:观察一下中国现当代的母职与父职的社会实践

第十讲   反对对妇女的暴力
一、 对妇女的暴力
二、控制与权力——理论化对妇女的暴力
参考文献
〔美〕理安?艾斯勒:《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黄觉、黄棣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05—408页。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美〕 苏珊?布朗米勒:《违背我们的意愿》,祝吉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梦:《中国婚姻暴力》,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看电影:2005年的美国电影《北方风云》
讨论:你认为性骚扰是一种性别歧视或还是性暴力?

第四部分    性别与发展
第十一讲    劳动性别分工与合作
一、 劳动性别分工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参考文献
[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程锡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金一虹,“‘男人生活’和‘女人生活’——苏南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性别分工变化”,载李小江、朱虹和董秀玉主编《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1998年版。
海迪?哈特曼:“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载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6-75页。
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佟新、刘爱玉:《城镇双职工家庭夫妻合作型家务劳动模式——基于2010年中国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看电影:《李双双》
讨论:访谈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了解其工作和家庭平衡发展的感受

第十二讲  性别职业发展
一、 职业规则与性别
二、影响两性职业发展的因素
参考书
叶华,吴晓刚,2011,“生育率下降与中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社会学研究》,第5期:153-177
张艳霞,2006,“独生子女家庭背景中女孩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对独生女父母育儿观的调查与分析”,《中州学刊》,第3期:131-133
[美]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领导意志》。颜筝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
Correll, Shelly J. 2001. “Gender and the Career Choice Process: The Role of Biased Self-Assessm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6): 1691-1730.
------. 2004. “Constraints into Preferences: Gender, Status, and Emerging Career Aspir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1): 93-113.
看电影:《永不妥协》
讨论:你的职业发展的设计是什么?如何平衡性别角色与发展路径?

第十三讲   社会发展中的性别
一、 衡量性别发展的指标
二、将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
参考书
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法]吉尔?里波韦兹基:《第三类女性:女性地位的不变性与可变性》,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美]白凯:《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独立的历程》,三联书店2003年版。
林志斌、李小云:《性别与发展导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熊跃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看电影:《二嫫》或张彤禾的记录片《打工女孩》
讨论:以家政工为例,思考全球化下两性的发展。

第十四讲  关怀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一、打破公私领域的边界
二、公共政策与性别平等
参考书
[美]理安?艾斯勒(Riane Eisler):《国家的真正财富——创建关怀经济学》(原版2007年),高铦、 汐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中文版。
左际平、蒋永萍,2009,《社会转型中城镇妇女的工作和家庭》,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凯琳?萨克斯:“重新解读恩格斯——妇女、生产组织和私有制”,载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20页。
艾里斯?扬:“超越不幸的婚姻——对二元理论的批判”,载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6-105页。
周颜玲,凯瑟琳?W.伯海德:《全球视角:妇女、家庭与公共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2004版。
吴帆、王琳:《中国学龄前儿童家庭照料安排与政策需求——基于多源数据的分析》,《人口研究》2017年第6期。
Pedulla, David S., and Sarah Thébaud, “Can we finish the revolution? Gender, work-family ideal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0.1 (2015), pp.116-139.
讨论:强制父亲休产假的意义。

期末论文,占总成绩的60%
要求(有资料、有分析,字数5000字左右)
主题:就自己感兴趣的性别文本或调查展开性别分析。
建议:网络事件的讨论,看性别互动、性别文化、性别表演等。
具体写作,可随时讨论。
交稿时间:到时通知。
以读书、看电影、讨论等方式进行。要求选修本课程的学生按规定阅读本课程要求的书目、教学PPT、电影并展开讨论。
期中作业40%;学期论文60%
教学评估 佟新:
学年度学期:16-17-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4.7,教师推荐得分:4.71,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17-18-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4.47,教师推荐得分:4.46,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18-19-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8.53,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19-20-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62,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0-21-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58,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1-22-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56,课程得分分数段:90-95;
学年度学期:22-23-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0.0,教师推荐得分:4.24,课程得分分数段:85-90;
学年度学期:23-24-2,课程班:社会性别研究1,课程推荐得分:null,教师推荐得分:null,课程得分分数段:null;